构建城市群研究生态圈 中国城市群研究联盟在沪

德国德尔森原浆啤酒
德国德尔森原浆啤酒

  中新网上海7月7日电 (王子涛 张霁平)由中国城市与区域实验室(CCRL)、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共同主办的“2017中国城市群发展高端论坛”7月7日在上海财经大学召开。此次共有近百位专家学者参会,共同探讨中国城市群建设发展的过去与未来。

  会上,在场的23个研究机构达成了共同编写《中国城市群研究系列丛书》的意向,共同发起成立“中国城市群研究联盟”。这旨在让一群有基础、有能力、有兴趣的学者或团队,运用“互联网+”新思维,秉持“众筹、众包、众研”的项目组织方式,让学术回归学术,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平等参与、平等讨论,构建中国城市群研究的学术生态圈。

  中国城市化与大城市群时代已经到来,中国城市与区域实验室(CCRL)发起人、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副院长张学良指出,这对于中国学者来说是一个好的时代,此时更加需要中国学者重新界定城市群概念与城市群边界,尝试提出新的空间形态概念与界定标准。“我们应通过‘互联网+’科研的新模式,打破学科边界,运用多学科方法对中国的城市群发展作出分析与规划建议。”

  会上,学者们共享研究成果,共享知识溢出,求同存异,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从多维度对中国城市群相关概念进行了完善与更新。国家发展改革委土地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肖金成提出城市群的三个指标:土地面积、人口、GDP。张学良则从另一角度定义了城市群的四个指标:形态、发达的交通网络、通勤人口、外部性。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临时党委书记、深圳市原副市长唐杰总结并分析了现代城市群发展十个动态特征。

  针对中国城市群的未来发展,唐杰认为在中国体制上,城市群的发展比西方国家要更具有挑战性。肖金成认为政府出面规划、轨道交通的连接等因素在城市群发展中是至关重要的。

  张学良指出,中国目前的城市群存在三个阶段类型,即成熟型城市群、发展型城市群和形成型城市群。“不同阶段类型的城市群呈现不同的社会、经济生态特征。与会的学者们来自五湖四海,他们将针对自己所在城市所属城市群所做研究做成果分享。”

  此次论坛采取的形式是“众筹办会”,对于这一新颖的学术交流形式,肖金成对中新网记者表示,“这减少了主办方的压力,如果这种形式推广开来,大家的积极性会提高,学术论坛会更多,有利于学术交流。”

  谈及“互联网+”科研,肖金成认为这打破了科研的“墙”,增强了学术开放性,能让大家各施所长,共享学术成果,这与传统的团队式科研思维是互补的、相互依托的。

  对于此次成立的学术联盟,张学良寄予厚望。他表示,联盟应保持城市群研究的独立性、引领性、前瞻性,致力于构建城市群研究的中国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改革与开放的空间试验场故事。(完)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