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追忆黄大年:他走进了海归知识分子的灵魂

题:海归追忆黄大年:他走进了海归知识分子的灵魂 作者 郭佳 付强 中国各界对于已故海归战略科学家黄大年的纪念活动已经持续数月。

德国德尔森原浆啤酒
德国德尔森原浆啤酒

  中新网长春7月13日电 题:海归追忆黄大年:他走进了海归知识分子的灵魂

  作者 郭佳 付强

  中国各界对于已故海归战略科学家黄大年的纪念活动已经持续数月。黄大年生前的秘书王郁涵因此很忙,尽管她声音已经沙哑,但仍然坚持着讲述黄大年的点滴生活。

  “他的所作所为令人景仰,他理应被历史铭记。”她说。

  2008年,中国开始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简称“千人计划”)。次年,在国外生活18年的黄大年放弃英国的高薪与洋房回到中国,在吉林大学全职任教,成为“千人计划”专家落地中国东北的第一人。

  此后七年,他带领400多名科学家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为中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多项技术空白。

  原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刘财至今仍保存黄大年2009年归国前发给他的一封邮件:“多数人选择落叶归根,但是高端科技人才在果实累累的时候回来更能发挥价值。现在正是国家最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这批人应该带着经验、技术、想法和追求回来。”

黄大年生前为学生讲课 吉林大学供图 摄 黄大年生前为学生讲课 吉林大学供图

  黄大年不仅自己这样做了,还积极呼吁在海外有影响的专家加入进来。

  进入21世纪,人类在跨学科的航天、海洋、生物、信息等领域竞争愈演愈烈,人才竞争也是如此。作为战略科学家,黄大年敏锐地意识到了交叉学科的重要性,回国后便积极筹备成立吉林大学交叉学部,并从海内外广纳人才。

  中国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吉林大学智慧海洋研究中心主任崔军红就是在黄大年的感召下,从美国回来并加入到吉林大学交叉学部的典型代表。

  崔军红回忆说,初次见面,黄大年与她长谈六七个小时,除了告诉她吉林大学正在做的交叉学科可以为智慧海洋提供支持外,还恳切地说中国海洋战略需要她这样的科学家。

  “吉林没有海,但黄大年老师海一样的胸怀、格局、风格深深感动了我,我当时就觉得我要回国。”崔军红说。

黄大年与万米钻机模型合影 吉林大学供图 摄 黄大年与万米钻机模型合影 吉林大学供图

  在黄大年的感召下,王献昌、马芳武等一大批在海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千人计划”专家纷纷来到吉林大学。

  尽管平时科研任务很重,但为了能与海归有更多交流,黄大年还是欣然接受邀请,担任吉林大学欧美同学会会长,每当有青年海归遇到困惑,他都第一时间为他们解惑。

  在中国,海归有着百余年历史,从清朝道光年间开始,留学热潮便一直在持续。从留美幼童到新文化运动旗手,从科学家到商业精英,一代代的海归源源不断地融入到振兴祖国的洪流之中。

  “他走进了海归知识分子的灵魂,引领了这个群体乐观、忘我地实现价值。”吉林大学欧美同学会常务副会长任波说。

  “有一名学生要到海外留学,问黄大年老师怎么选专业。没想到黄大年回复他‘国家需要什么?’”吉林大学人才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徐昊至今难忘,后来那名学生去英国选择学习智能制造。

  据黄大年博士研究生周文月介绍,七年间,黄大年26次组织学生去海外参加国际会议,增长见识,并告诉他们“一定要出去,出去一定要回来;一定要出息,出息了一定要报国。”

  “他是了不起的‘帅才’。”吉林大学常务副校长邴正评价黄大年时说,他能够凝聚海内外相关学科的人才共同合作,他的科技组成员团队有上百人,遍布中国东北、西南、华东、华北等地区。

  正值盛夏,在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研发中心内,电扇一刻也不停歇,科研人员一片忙碌。黄大年生前团队的科研人员正将追思之情融入到工作之中。

  黄大年生前助手于平说,他走后整个团队工作更加努力,只为完成他未竟的事业。(完)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