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女兵服役广州舰:初登舰四天吐百次不放弃

2016年9月,广州舰参与中俄“海上联合-2016”军事演习。

德国德尔森原浆啤酒
德国德尔森原浆啤酒

  2016年9月,广州舰参与中俄“海上联合-2016”军事演习。新华社发

  “呀,好久没有听到这么正宗的粤语了,我可以和你说广东话吗?”昨日,广州日报采访团一行在广州舰上见到了仅有的两位广州籍舰员。在家乡舰上服役,对于他们来说多了一分自豪和亲切。舰上的战友们会请他们教粤语,会向他们打听广州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他们成了舰上的广州城市代言人。

  冯景燊,22岁,广州市海珠区人。入伍1年,家族中有5名军人。希望能够长期服役,日后有机会成为一名舵手。

  生长珠江边 从小梦当兵

  今年22岁的冯景燊来自广州海珠区,入伍前他从未离开广州超过一周,连念书都一直在“家门口”。而2016年入伍以来,他一次都没有回过家,作为一名义务兵,他现在还没有假期,因此想要回到广州的家,最快要等到2018年9月。

  让冯景燊觉得幸运的是,今年6月30日,他根据部队的安排,从青岛出发,一路南下,最终来到了自己的家乡舰——广州舰,这对他来说,就像回到了家。

  从幼时起,冯景燊就有一个当兵的梦想。他的父亲是个老警察,他有四个当兵的表哥,冯景燊是家族中第五个当兵的孩子。从小在珠江边长大的冯景燊对水有着特别的情结,少年时曾在珠江上看到威武的军舰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入伍后进入海军工作,让冯景燊倍感兴奋。

  兄弟五人进入了“海、陆、空、武警”部队,他们从小就喜欢在一起看抗战片和军事演习。他还告诉记者:“如果我们的表弟成为火箭兵,就都凑齐了。”

  刚开始,冯景燊的专业是操舵。“我特别喜欢这个岗位,因为能从驾驶室看到大海。”不过目前,由于广州舰相关岗位满编,冯景燊进入了机电部门工作。

  “一三五通电检视,二四六七普通检视,8时到8时30分扫除……”冯景燊拿着随身携带的本子念念有词。由于刚上舰不久,对作息还不熟悉,他需要趁休息时间加深记忆。

  冯景燊现在的岗位和驾驶室截然不同——长期在水位线以下工作,见不到太阳,也看不到大洋。因为最靠近发动机,这里还是全舰噪音最大的地方,但冯景燊来不及思念大海了,他要快速学习全新的岗位知识和技能,尽快适应现在的环境。冯景燊说,希望能长期服役,也希望日后再有机会成为一名舵手。

  冯景燊是家中的独子。从青岛到湛江的途中,冯景燊在广州东站下火车中转,冯爸爸带着儿子最喜欢吃的烧鹅早早赶到火车站,跟着行进的队伍与儿子边走边聊,这是冯景燊入伍后唯一一次和家人见面。

  儿子参军,父母是冯景燊最坚强的后盾。得知儿子到了广州舰服役的那天特别开心,“警告”他:“你可要好好干,为我们家乡争光。”

  冯景燊是恒大球迷,见到广州日报记者采访,也与记者聊起家乡球队的情况。“好想看广州日报啊,以前喝早茶的时候都是看广州日报的。”由于条件所限,冯景燊在舰上仅可以看到广东电视台一个家乡电视台,要获取最新的广州消息主要还是通过跟父母通话。谈到下次回广州的规划,冯景燊心心念念的就是要去天河体育中心看一场恒大的比赛。

  关铧聪,21岁,广州番禺大石人。入伍不到一年。在家从未入过厨的小关,上舰以后成了一名炊事员。他希望以后有机会给战友们做粤菜。

  炊事班的广州小伙 最想给战友做粤菜

  广州舰上另一位来自广州的舰员就是21岁的关铧聪,他在广州番禺大石长大。作为一名入伍不到一年的新兵,他也是广州舰上的新人,这是他服役的第一艘军舰。

  关铧聪是家族中第一位解放军军人,虽然是家中独子,但家人都鼓励他参军,“希望我好好锻炼锻炼,多增长一些见识。”关铧聪说。

  进入部队以后,高强度的训练很快让关铧聪晒脱了皮、磨出了茧。他学习的岗位是军舰上的副炮岗位,现在刚上舰进入了炊事班。早上5时半起床,在厨房和老兵一起准备舰员们的早餐,早饭后打扫内务,大家就餐后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关铧聪就继续准备午餐,下午的主要工作则是准备晚餐。

  到部队之前,即使他现在做的比较初级的煮粥、洗菜切菜等工作,关铧聪在家也从来没做过。“我妈听说我现在要在厨房工作,特别开心,说我回去可以帮她做饭了。”关铧聪告诉记者,他自己很喜欢吃牛肉丸、云吞面和三丝炒面等,希望以后有机会可以做一些粤菜给舰员们品尝。

  目前,关铧聪还在努力适应舰上的生活,从未出过海的他有些担心自己会晕船。对于未来的计划,他说:“我希望能考上军校,能在部队继续做更多工作。”

  卜荣傲,2011年入伍,操舵手,上舰近五年。曾掌舵驾舰在超强台风“蝴蝶”中救援西沙遇险渔船。她说:“战场上没有性别之分,如果可以,我想在现在的岗位一直干下去。”

  女兵华丽转身:从准幼师到操舵手

  5年前,200多名女兵在完成基础训练后,首次登上人民海军当时最先进的驱逐舰广州舰、兰州舰等战舰,执行战备任务。今年25岁的操舵手卜荣傲便是其中一员。如今,广州舰上的女兵仍有近20位。相似的齐耳短发、相同的海魂衫下,她们是一个个个性鲜活的年轻姑娘,给男兵数量占了大多数的舰艇增添了一抹亮色。  

  2011年,卜荣傲报名参军。“那时我刚读完幼师,已经考了教师资格证。”卜荣傲说,由于舅舅是一名军人,她从小就向往军营,“我当兵也是为了圆两代人的军旅梦。”于是她从一名准幼师华丽转身为一名女操舵手。

  由于年幼时曾经滑进水塘差点溺水,留下了恐水的后遗症,新兵连里,一星期三四次、每次近1小时的游泳课成了她军旅路上的首个“拦路虎”。“又急又怕,只好不断地给自己加油鼓劲。”她说,教练在岸上教,女战友在水下帮忙,历经一个多月的苦练,才学会了蛙泳。

  第二个“拦路虎”是晕船。卜荣傲发现,在陆地上用训练器材练习抗眩晕练得再好,刚上舰还是逃不开眩晕。只要一动她就晕船,不得不躺着。因为吐得特别厉害,她在支队出了名。

  第一次出海,卜荣傲在口袋里装了满满一卷垃圾袋,以备不期而至的呕吐。“第一天就吐了十几次,最初的4天一共吐了近百次。”她说,15天后舰船靠岸,她一下子瘦了近6斤。

  在广州舰,卜荣傲的战位在驾驶室,吐了三四天后,尽管浑身没力气,她还是在战友的搀扶下走到甲板上看大海。“海上的落日晚霞特别美,还有海豚跟着战舰追逐跳跃,看到这样的美景吐成那样也值了。”经过2年多的磨炼,她开始适应了远航生活,“一般海况,值班的3个小时内可以坚持不吐了”。

  舵手这一岗位对战舰来说意义重大。操舵兵的任务是执行舰长的指令,熟练掌握各种指令意义,执掌着战舰前行的方向。

  “这关系全舰的航行安全,丝毫马虎不得。”她说,在茫茫大海上,如果偏离航线,相当危险。操舵专业看似简单,实际上涉及很多知识,如航行规则、航标辨识、潮汐计算,还涉及罗经、自动舵、气象仪等多种装备。

  “这个是纯技术活,不靠力气。”虽说如此,可卜荣傲的右臂因为常年操舵用力,明显比左臂要粗上一些,肌肉也更加紧实。第一次一个人操作,她紧张得手心冒汗。而今,指令一个接一个,航速、距离、航向,参数不断调整变化,她丝毫不差。

  对操舵手来说,真正的考验是驾驶战舰在大洋劈波斩浪。2013年9月29日,超强台风“蝴蝶”横扫西沙群岛,风力最高时达17级。在西沙琛航岛、珊瑚岛锚地避风的数十艘渔船数百名渔民遇险,74人落水失踪。

  接到救援任务后,广州舰从就近海域迅速赶赴渔民遇险海域展开搜救。“中午起锚时天都是黑的,我们是迎着台风在走。”卜荣傲记得,当时5米多高的大浪不断从航道前方撞向舰体,驾驶室玻璃一片模糊。顶浪、顺浪、侧浪,她不停改变航向,还得保持航速,尽快赶至事发地点。

  当抵达目标海域时,她一路的操舵时间长达10个小时,“感觉胳膊不是自己的了”。

  “战场上没有性别之分 我想一直干下去”

  白天加黑夜的轮流值班,让25岁的卜荣傲看上去比实际年龄略大。“他们都开玩笑说我上舰18(岁),现在38(岁)。”卜荣傲指着自己的脸,“你看我晒黑了不少,毛孔也明显大了。”私底下,她仍是个爱美的姑娘。

  提及第一次海上实弹射击的场景,她一脸激动,“经历第一次的军事演练,热血沸腾,那种自豪感是油然而生的。战场上没有性别之分,如果可以,我想在现在的岗位一直干下去。”

  上舰近5年,卜荣傲没有回过家过中秋节和春节,她觉得,自己的心变得更大了:“如果在地方,我可能会围着小家转,可现在我想到的更多的是大家,是祖国。”

  杜婷婷,2012年12月上舰。工作时是一个兵,私底下仍然是一个爱美爱玩、个性鲜明的姑娘。

  趣事:女兵敷面膜 男兵“吓一跳”

  “长期盯着水天线,心里有点着急。”卜荣傲远航时用来打发时间的秘密武器就是绣十字绣。送给爸爸五十岁的生日礼物“百寿图”,她利用休息时间断断续续绣了大半年。每逢可以上岸,她就抓紧一切机会再接接“地气”。

  相较于卜荣傲的晕船出了名,2012年12月上广州舰的杜婷婷却是以几乎不晕船出名。杜婷婷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她的短板是“旱鸭子”。大学毕业那年,她和双胞胎姐姐一起入伍,姐姐进了武警部队,她则来到了海军。

  刚上舰时会迷路、坡度很陡的舷梯上上下下时常坐着滑下、膝盖被金属梯撞得青紫……这些都是杜婷婷难忘的体验。“第一次出海就在上舰的第二天,去的是广州。”杜婷婷说,每次出海归来,她最爱抓紧时间网购:“赶紧囤点零食和日用品。”每逢放假获准外出,她多半会换上最爱的短裙,“平时没有机会穿,难得可以美一下。”

  在舰艇上的女兵中间还流传着这样的趣事。年轻的姑娘大多爱美,尤其喜欢“捣腾”自己的脸,广州舰上的女兵也不例外。临睡前,有些女兵会习惯敷面膜。“从宿舍去洗漱间会经过舷梯,晚上开着夜灯,上上下下经过的男兵‘偶遇’正在敷面膜的女生免不了冷不丁吓一跳。”

  王立颜,广州舰首批舰员之一,火箭干扰兵。女儿出生时他正随舰队远在亚丁湾护航;第一次见到自己女儿的时候,孩子已经八个月大。王立颜和广州颇有缘分,他觉得广州是一个很有文化气息的城市,老百姓也十分拥军爱国。

  首批舰员

  舰越走越远

  兵越来越强

  2003年年初,当时还未命名的广州舰下水没多久,王立颜就来到了广州舰,一来就是十多年。经历了战友们的调动和退役,现在还在舰上服役的首批舰员仅有十多人,他是其中之一。

  这些年,他与广州舰一起越走越远,从内海到外海,从黄水走向蓝水,再走向深蓝。作为一名火箭干扰兵,他也与广州舰一起越变越强,不论是军舰的装备,还是舰员们的战斗力,都有了跨越式的发展和提高。

  他的护航宝宝7岁了

  2002年之前,在王立颜的家乡黑龙江嫩江县已有20多年没有出过海军官兵。“我一直挺向往部队。难得海军那一年在我们那儿招新,3000多人报名,最后就选中了35人,挺不容易,挺骄傲的。”那一年,王立颜19岁。

  入伍后,王立颜结婚生子。2010年女儿出生时,适逢王立颜随广州舰参加中国海军第五批亚丁湾护航,编队出发时,妻子怀孕三个月。编队经过缅甸期间,女儿出生。凯旋后,他也没能马上回家,第一次见面时女儿已有八个月大了。

  “当时消息传来,我们的舰上广播就向全舰播报了这个喜讯。”王立颜回忆说,接到老婆的电话时特别高兴,每个战友也都由衷地道恭喜,每个舰员的宝宝降生,都是大喜事。任务执行的时间长,在护航期间还有好几个“护航宝宝”出生了,当时出生的女宝宝都被叫做“索马格格”,男宝宝叫做“亚丁贝勒”,以此纪念这次远赴亚丁湾的护航任务。

  出海晕船下船“晕码头”

  军舰尤其是作战舰,设计时第一考虑因素是为作战服务。因此,空间的狭小集中地反映在生活空间的局促上。王立颜身高1.95米,早期舰上的床铺长1.80米,王立颜睡下后,只能把双脚伸出床尾。床的宽度也不到一米,因此常有睡熟的舰员在翻身时差点掉下床,更别提遇到海上风浪大的时候,官兵们一个个都睡不踏实,恨不得用背包带把自己绑在床上。

  兵舱中的床铺以上下铺为主,与火车卧铺类似,尤其是上铺的顶上是各种管道,不小心也容易磕磕碰碰。在海上不断的摇晃中容易晕船,而有时候军舰两三个月不靠岸,舰员下船后就会“晕码头”,到了地面却觉得整个码头和楼房都在摇晃。

  王立颜说,在舰上睡觉,还有风浪声、电机工作的声音,习惯了一定分贝的噪音。休假回家时,听到的声音完全不同,有狗叫声,有汽车驶过的声音,有时候还会因为太静睡不着。“即使睡着了,也特别敏感,因为一个人睡惯了,老婆翻个身我都会吓醒。”王立颜说,每次休假都要适应一个星期以上。

  创建海上健身俱乐部

  每当军舰出海的时候,官兵们每天一小时的体能训练是最难保证的。官兵们只能在狭小的兵舱中利用床沿等进行一些单调的动作训练。喜爱健身的王立颜就琢磨着,能不能创建一个健身俱乐部,给战友们健身创造更多条件。他选中了尾二甲板的区域,利用现有的沙袋、哑铃和杠铃,再用绳索和钢丝制作出了拉力器等专业健身器材。王立颜还找来音响设备,每天下午四时半开始,尾二甲板就提供给官兵们健身,由王立颜在现场指导器材使用,时间是1个小时。

  “在长期的海上生活中,这也是官兵们减压的一个渠道。”王立颜说,他深知长时间航行对于刚上舰或第一次执行远航任务的士兵来说是多么艰难和茫然,特别需要丰富的文体生活和来自战友的关心。而健身俱乐部就能同时提供锻炼和谈心的双重功能,因此成了舰上官兵的“加油站”。

  结缘广州:广州人爱国爱军

  而作为来自中国最北省份的正宗东北汉子王立颜,因为服役于广州舰,多年来也和广州产生了特殊的缘分。

  王立颜在休息时间特别爱读书,每个月都要读一二十本各类书籍,尤其是历史和自传类的书籍,他参加了广州舰和广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共同组织的学历提升学习,拿到了广州大学的文凭。在2010年广州舰访问广州期间,王立颜还和同学战友一起到广州大学城参观学习。

  访问广州期间,广州舰向公众开放参观,舰员们轮流负责接待讲解和去到广州各地游览参观,在这个过程中,王立颜感觉到:“广州是一个很有文化气息的城市,而且老百姓很爱国。有年纪很大的市民专程赶来,走上舰艇的时候都泪流满面。还有住得远的市民开了几个小时的车过来。很多广州市民说登舰之后,觉得军强国富,安全感十足。”

  本版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丹羊、杨洋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邱伟荣(除署名外)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