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辆自行车看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变化!

华夏时讯网讯: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总听妈妈念叨,干活都是拉着双轮车,车上装着材料和工具,来回就要走上几十里地。人在没辙的情况下,费劲也只能这样,没招。 那些年家里穷,父亲上

德国德尔森原浆啤酒
德国德尔森原浆啤酒
    华夏时讯网讯: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总听妈妈念叨,干活都是拉着双轮车,车上装着材料和工具,来回就要走上几十里地。人在没辙的情况下,费劲也只能这样,没招。
  那些年家里穷,父亲上下班都是步行,后来总算有了一辆自行车,还是从二手市场买回来的旧货。当时这辆车可是家里最值钱的大物件了,也是父亲上下班唯一专用的交通工具,当宝贝似的看着,恐怕丢了、坏了。随着我渐渐长大,母亲曾对父亲说:孩子大了,咱们家就这么一个男孩,让他早点练练骑车,以后有点事好帮你跑跑也方便。父亲却始终没松口,一是怕不安全,更重要的是害怕车坏了影响他上班。
  当时自行车是大多数人主要的代步工具,每年单位组织的职工运动会上,趣味自行车比赛是必不可少的,参加的人也是最多的。比赛规定:同等距离内,不是看谁骑得快,而是看谁骑得慢,在脚不沾地的情况下,谁最后到终点,这才能显示出你的驾驭能力。
  40年前,对于农民,想要出趟城就得深更半夜起床赶路。那时候自行车是稀罕物,农村人几乎都没有,所以他们都得坐“11”路,靠两条腿,山路十八弯赶到集镇上。到了镇上车站,还得卯足了劲挤上车。
  再看看今天的交通。从小镇上看,家家户户门口停着私家车;到市区的班车变成五分钟一班的公交车;更别提摩托车、电瓶车、自行车了。地面上,上下班高峰期我们看到匆匆忙忙的自行车、电瓶车大军,宽敞的马路上排满小轿,公交车有专用车道,更有多种模式的共享单车、滴滴打车、顺风车等等等等;地面下,南京目前有近10条地铁班线,两条过江隧道,数条地铁班线还在建设中。
  今天的我们,外出可以用共享单车低碳出行,可以坐时速高达350公里的复兴号高铁,可以坐豪华轮船周游列国,坐飞机比当年骑自行车都常见......
  改革开放40年,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人民的钱包都鼓起来了,大家分享着改革开放的宏利。让我们为了更加美好的生活,更加繁荣富强的祖国,努力奋斗,携手共进,迈入改革开放下一个十年。
  改革开放后,人们收入在逐渐提高,摩托车的出现,使我也不满足于骑自行车了,看到人家开着摩托车,自己心里也痒痒的,很是羡慕。几次和父亲提起购买摩托车的愿望时,都被拒绝。理由是两轮摩托车太快,我年轻气盛安全意识差。不管我怎么向父亲保证注意安全,他就是不同意。最后,经过我的软磨硬泡与父亲达成一个协议,父亲说等我结婚成家、对安全两字有了更透彻的理解后,那时买与不买他就不管了。我赌气地说:好!车您不同意我买,我先把“鞍子”配上。我出门就到商店买了一个摩托车安全头盔回来。没想到,这个头盔在家一放就是好几年,最后头盔上的漆都老化掉皮了。到今天想想这俩儿钱花的——真冤!
  几年时间过去了,社会发展之快出乎我的想象,摩托车数量也在快速增加。终于盼到结婚娶了媳妇,在媳妇的“安全管理”下,我终于实现了骑摩托车的愿望。也许是满大街的摩托车造成了审美疲劳,不曾想买摩托车的时候还不如先前买头盔时兴奋。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百姓收入的增加似乎带有跳跃性。摩托车没骑多久,汽车紧随其后进入了市场,我也紧跟着置办了汽车。当时孩子小,我家和小孩姥姥家距离近百公里,去看望老人时再也不用抱着孩子、背着大包小包去挤长途汽车了。当时汽车数量还少,路上畅通无阻,幸福感爆棚!随着双方老人岁数的增加,不论是出外郊游还是跑个医院,汽车为我全家带来了巨大的方便。
  此外,我算是较早的有车一族,生活在社会之中,难免周围人有个大事小情。送个站接个人,遇到有结婚的帮着跑一趟凑个数,心里还美滋滋的。能帮助他人得到喜悦的同时,也结交了朋友。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40年经济实力逐渐强大起来,百姓生活日渐提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汽车也不再是奢侈品。改革开放前,我们号称自行车王国,当时,纯粹是刻有贫穷的烙印、带有落后标签的象征。说起发达国家家庭拥有私人小汽车,令国人羡慕不已。与人家富有的先进程度相比,我们困苦落后差距之大,实属望尘莫及。
  如今,家庭购买汽车已成常态。国家想尽办法为人们出行提供多样、快捷方便的良好条件,下大力气发展轨道交通和公共汽车,提倡低碳出行,试点建设首条自行车“高速路”。人们在享受改革成果的同时,从贫穷到富有的经济条件下消费观点、出行理念也在逐渐改变。越来越多的人放弃私家车,改乘公共交通或自行车,只为绿水青山。从自行车、摩托车到家庭小轿车,再到自行车,人们出行不再单纯依赖自驾车,求的是环保、方便、快捷地到达目的地。这就是改革开放40年给人们的出行带来的最大变化——环保高效、选择多样!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