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红琴:从秦腔名家到百年剧团“掌门人” 感受千年秦腔继往开来

秦腔名家侯红琴的履历里,秦腔几乎是全部。47岁的她回顾岁月芳华里都是戏曲的味道。幼时爱戏、年少学戏、青年唱戏,20多岁拿下中国戏曲最高奖梅花奖,30多岁成为秦腔百年剧团三意社的

德国德尔森原浆啤酒
德国德尔森原浆啤酒
  秦腔名家侯红琴的履历里,秦腔几乎是全部。47岁的她回顾岁月芳华里都是戏曲的味道。幼时爱戏、年少学戏、青年唱戏,20多岁拿下中国戏曲最高奖“梅花奖”,30多岁成为秦腔百年剧团三意社的掌门人,唱戏的同时肩负起排新戏、教学徒的传承责任。她说:“西安之星的分量很重,我感受到责任更重大了。现在各层面对秦腔的支持让人感动,我们也要排出更多经典剧目回馈观众。”
  
  侯红琴:从秦腔名家到百年剧团“掌门人”感受千年秦腔继往开来
  
  侯红琴演出照(受访者供图)
  
  14岁走上传承秦腔之路
  
  西北五省都爱秦腔的年代里,侯红琴生在周至这个被戏称为“戏窝子”的地方。“我是听着秦腔长大的。”1985年,14岁的她百里挑一考入西安市艺术学校,师从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肖玉玲。1991年毕业后进入秦腔艺术团,2000年就凭传统大戏《火焰驹》获得了中国戏曲最高奖“梅花奖”。之后又塑造了众多的经典角色,获得众多奖项,深受广大戏迷的喜爱。
  
  这个阶段的侯红琴印象最深的是刚毕业时汹涌的下海潮,不少同行舍弃秦腔另谋出路。“1991年我刚毕业的时候,每个月90多元的工资,确实不高。”她看着别人远离秦腔,选择唱歌、跳舞、影视或者干脆下海经商。外形姣好声线极佳的她也有机会去唱歌或参军,但她觉得学了6年,怎么都丢不下热爱的秦腔。所以她选择了坚守,受住了清贫和艰苦。“当时我感觉有点像城市中的农村人,因为剧团当时位于骡马市周围。”她回忆每天看着骡马市里人潮涌动,服装业兴盛。可剧团一年中无论严寒酷暑都在下基层到农村演出。“我们经常在中小学校里打通铺,或住在村民家。条件苦但很快乐。无论到哪里,一唱戏台下都是密密麻麻的人,观众也对我们特别好。”这样的日子持续着。结婚有了孩子以后,有一次下乡2个月才回来,1岁多的儿子都认不出她了。
  
  侯红琴说:“唱戏这个行当真苦,但精神上的回报很满足。”当时收入不高,天天练功,剧团每年要到西北五省演300多场戏。可侯红琴说自己很幸运。“好像也想不了太多,忙忙碌碌到处去唱戏、排戏,收到大量戏迷的信,精神上非常幸福。”她说25岁的时候就觉得秦腔这条路她会走一辈子。
  
  她嗓音甜美圆润,行腔委婉流畅,特别善于以声传情,并在学习老一辈的录音唱腔中,又钻研出自己的一套唱腔。有独特的唱腔又异常刻苦,所以一进社就相继排5台大戏。得到专家和戏迷广泛认可后,侯红琴从恩师手中接过传统经典大戏《火焰驹》的接力棒,并凭这台戏拿到了“梅花奖”,当时她29岁。
  
  当“掌门人”要把秦腔发扬光大
  
  唱一辈子戏是她不变的愿望,可12年前侯红琴的身份有了变化。她成为百年秦腔剧团三意社新掌门人,社长的职责让她对秦腔的传承考虑得更多。“回想毕业到今天,我的荣誉都是秦腔给的、戏曲给的。现在经过多年的积累有了新使命,我会竭尽所能把秦腔发扬光大。”
  
  侯红琴的代表作很多。《火焰驹》《王宝钏》《玉堂春》《谷雨》《杨贵妃》《大明宫》《昭君出塞》《关中晓月》……她还拍摄了《寒窑记》《金碗簪》《周仁回府》等戏曲影视艺术剧目,参加了央视中秋晚会、中国艺术节、中国戏曲春晚等活动。相继获得陕西省首届“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西安市突出贡献青年专家、西安市劳动模范、西安市“百名骨干艺术家”、大型网络投票“你最喜爱的秦腔梅花奖演员”榜首等荣誉。
  
  当上社长后,她开始调整自己的思维,更关注整个团队经营运行和秦腔未来的传承。“2015年我们新编的历史剧《曹植》又获得了一个梅花奖。去年《司马迁》获得了第八届陕西省艺术节大奖,今年我们三意社推出了《生死牌》《周仁》两出大戏,还和国家京剧院合作《安国夫人》……”她说新时代到来演出地点变了但依然很多,比如惠民演出,还有易俗大剧院、易俗小剧场的大量演出。
  
  她感受到秦腔的影响力依旧。“我们进高校演出场场爆满,走道上都是人。”她说渐渐长大的儿子开始对秦腔另眼相看,对母亲的工作越发敬重。年轻人也愿意接近秦腔并感受到它的魅力。让她感到最开心的是现在的戏曲人不仅可以养家糊口,社会各个层面都对传统文化在重视在扶持,青年一代对秦腔的态度也在改变。
  
  “这让我对戏曲有了新的认识。”侯红琴说人们一旦真正走进秦腔,就会了解它,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真正魅力。所以今后要推出更多精品,让更多观众看到好戏才是对社会最大的回报。(西安日报记者陈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