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和蒋介石在华山的合影
1936年10月26日,张学良陪同蒋介石爬华山,这是两人在华山苍龙岭拍摄的一张合影。照片中除了张学良和蒋介石外,两人身后分别是侍从室主任钱大钧中将(右)和侍从室少将高级参谋蒋孝先。
这张照片拍摄时,35岁张学良满脸疲惫,而49岁蒋介石面露微笑,两人早已貌合神离。当时蒋介石根本没想到,短短47天后将发生“西安事变”,他直接被扣押。有人表示这是一张“诡异”合影,因为四人中只有张学良愁容满面。如今再回顾这张老照片,依旧令人感慨万千。
张学良和杨虎城
“西安事变”的发生不是偶然,是在当时的时代大历史背景下一种必然行为。对于张学良来说,他本人痛恨打内战。张学良晚年接受采访时坦言:
“我恨透了内战,当年我随父亲出关,到河南陇海路的一个站,前头有红枪会,不能走了,停在那儿。哎呀,我难过死了,现在想起来我的眼泪都要掉下来:火车停在那儿有个老太太,也不大岁数,五十不过。我送给她馒头,她就把那馒头连土抓着往嘴里吃。我说你怎么这样啊?我很难过,她说,我家里的壮丁都叫人拉走了,当兵去了,就剩我,我也不能做事情,岁数大了。”
张学良和蒋介石等人合影
然而,随着绥远抗战的胜利,以及中共不断呼吁全民族联合反击日寇。同时,东北军对家乡无比思念,纷纷请书要求打回东三省,张学良深受感染。1936年11月27日,张学良以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的身份,给蒋介石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请缨抗敌书》。
张学良写道:“……今者前锋既接,大战将临,就战略言,自应厚集兵力,一鼓而挫敌气,则调遣良部北上,似已其时……凡此种种,想均在洞鉴之中,伏恳迅颁宠命,调派东北军全部或一部,克日北上助战,则不独私愿得偿,而自良以下十余万人,拥护钧座之热诚,更当加增百倍。”
张学良陪同蒋介石等人游览茂陵
蒋介石直接拒绝了,理由是“时机尚未成熟”。不仅如此,蒋介石还派出陈诚到绥远前线,阻止绥远军民的抗战活动,甚至要求傅作义立即“协助”张学良、杨虎城全力“围剿”陕北红军。
张学良很不满,他决定做最后一点努力,他亲自驾驶飞机前往洛阳面见蒋介石,当面向他阐述东北军的抗日情绪高涨,来到了无法抑制的程度。蒋介石直接拒绝了,两人不欢而散,这让张学良愤怒不已。
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直接来到西安,住进临潼的唐代御池遗址华清池,他要当面逼着张学良完成“围剿”陕北红军的目标。12月7日下午,张学良驱车来到华清池继续劝说蒋介石。
张学良等人合影
面对蒋介石无动于衷,张学良声泪俱下地说:“日寇侵略我国,步步进逼,继东北沦陷后,华北已名存实亡了。最近,绥远又复告急,国家民族的存亡已到最后生死关头。非抗日不足以救亡,非停止内战,举国团结一致,不足以言抗日。继续‘剿共’断非出路。当今抗日是第一大事,红军问题可用政治方法解决,只有一致对外,才能安内,一旦抗日,就能统一。”
很遗憾,无论张学良如何劝说,蒋介石还是拒绝了,并且大声训斥。事已至此,张学良对蒋介石不抱有任何期待。12月12日凌晨1时,张学良下达了活捉蒋介石的命令,大约清晨5时许,蒋介石被扣押,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众所周知,“西安事变”最终以和平的方式得以解决,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反观张学良本人,他坚持要送蒋介石回南京,结果直接被活捉,直到1990年才获得人身自由。
张学良和赵一荻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软禁生涯中,张学良对“西安事变”只字不提。据资料,张学良被软禁期间,只在台湾跟蒋介石见了一面,他们几乎没有任何深入交流,短短半个小时后便不欢而散。
蒋介石在世时,张学良多次给他写信,希望能还他自由,结果都以失败告终。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在台湾病逝,享年88岁。蒋介石葬礼举办时,张学良来到现场,并送上一副挽联,上书:关怀之殷情同骨肉,政见之争宛若雠仇。